從A股被打入新三板 這家酒店到底經歷了什么
新聞來源:宏輝智通 發布日期:2017-07-10 瀏覽次數:2442任性撕逼導致賣殼計劃破產。長達十幾年的持續失血,以及大小股東圍繞賣殼的博弈失控,新都酒店墜入深淵。
上市23年的新都酒店走完了在A股的最后一程,變身成一家新三板公司。
7月7日,新都退(000033.SZ)發布公告稱,公司股票已被深圳證券交易所摘牌,將轉入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新三板)進行股份轉讓。
新都酒店全稱深圳新都酒店股份有限公司,以單體酒店經營起家,位置緊鄰深圳火車站和羅湖口岸,外形像一個帆船,寓意揚帆遠航,是改革開放前十幾年熱血青年們在深圳的第一個落腳點。1994年新都酒店成功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時至今天,新都酒店仍是深圳唯一一家上市酒店企業。
上市數年后,新都酒店并未借助資本力量實現騰飛,反而陷入經營困境,業績一路下滑。2001年,新都酒店因連續虧損被戴上ST帽子。一年后,公司凈利潤反轉成功摘帽成功。
此后,新都酒店公布的業績常年“隔兩年虧損一次”的節奏。據Wind數據顯示,2006年、2009年、2012年新都酒店分別大幅虧損1.38億元、2200萬元、2500萬元,而期間年份則每年小幅盈利百萬元。
“小賺2年巨虧1年”,這樣的節奏顯然是為了保證不被退市。具體手段上,新都酒店“巧妙”的運用會計科目操作,“踩點式”壞賬計提,模糊化的收入確認,并通過放高利貸、違規擔保等手段勉強維持盈利。如2011年,新都酒店董事會表決通過,利用閑置資金借款給其他公司使用,月息不低于1.5%,粗略算了一下年利率接近20%。在長達十幾年時間里,上述操作屢試不爽,新都酒店也被股民稱為“不死鳥”。
但長期的失血,終究不能靠粉飾來掩蓋。2013年,新都酒店被負責年報財務審計的會計行出具了“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2014年的年報,再次被出具了“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新都酒店戴上*ST的帽子。2015年5月,新都酒店被深交所暫停上市。
彼時,新都酒店凈資產僅剩900萬元,每股凈資產僅5分錢,而每股股價仍高達7元。這其中,“殼資源”是新都酒店最重要的價值所在。新都酒店多年來“報表”上的努力也正是為此。出于對殼資源的看重,多方資本蜂擁而入,期待通過賣殼大賺一筆。
一開始,劇本確實按照這條路發展,新都酒店曾在2015年被暫停上市前,公布對外公布重組預案,擬向北京華圖宏陽教育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全體股東發行股份,收購其持有的華圖宏陽100%股權,交易標的預估值為26.5億元。重組公告發布之后,新都酒店股價連拉15個一字漲停板。
然而,在賣殼的路上,多方資本和大股東瀚明投資由于利益分配不均,產生分歧。雙方上演激勵的爭奪,多方資本聯合逼宮,大股東瀚明投資則用各種手段破壞資本主導的自救方案。資本方之一、新都酒店第三大股東長城匯理的掌門人宋曉明曾對外揭示背后的復雜斗爭,“新都背后的資本故事,遠比你們想象得復雜,也遠比你們想象得精彩。投資者表面看到的現象,很可能是假的;而投資者不敢相信的事實,往往又是真的”。
最終任性撕逼導致賣殼計劃破產。長達十幾年的持續失血,以及大小股東圍繞賣殼的博弈失控,新都酒店墜入深淵。
2017年4月25日,天健會計師事務所出具《調整2015年度非經常性損益及相關信息披露的函》,將新都酒店2015年度營業收入一筆高爾夫場管租賃收入,從經常性損益事項調整為非經常性損益。該調整使新都酒店連續3年扣非凈利潤為負,根據深交所規定新都酒店股票將終止上市。
截至7月7日,新都酒店被退市時還有2萬多名股東,這兩萬多名股東大多在新都酒店每股5-7元時入場。此時新都酒店歷經退市整理期17個一字跌停板,已跌至1元股,2萬多股東幾乎全部被埋。
有分析指出,對投資者權益的保護是目前退市制度的一個短板。就*ST新都的退市安排來說,退市整理期過后,退出A股市場轉入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進行掛牌轉讓,至于投資者的損失,也就只能由投資者自己來承擔。